記錄日期:2018.10.05
宜蘭綠色影展:只有大海知道
[ 文:jflin98 / 圖:jflin98 ]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很受感動,來跟大家推薦一下。宜蘭國際綠色影展在宜蘭人故事館 ( 舊宜蘭縣議會 ) 第二次 ( 開幕為 9/28 ) 播放開幕片《只有大海知道》,這部片已經入選第31屆東京國際影展,播畢時崔永徽導演也在現場與觀眾進行座談。
《只有大海知道》公播專案申請 QR code
圖片來源:《只有大海知道》粉絲專頁
我想這個應該沒有什麼爆不爆雷的關係,所以我就直接敘述了,因為感動的心情與影片要傳達的事情仍是需要看過影片才能心領神會,與知道故事內容大綱 (我盡量不要提到太多) 並沒有太大的影響。看起來平實的紀錄卻撼動我內心深處。打從電影一開場的畫面,達悟阿嬤和孫子一起去摘龍眼,阿嬤幾乎全程用達悟話與孫子說話時,我就深受感動,覺得可以聽見阿嬤母語的孫子好幸福啊。應非我多愁善感,或許是最近我開始學習台語羅馬字,逼迫自己提升生活使用台語的比例,為的就是好好的將台語交給下一棒。但是很抱歉仍在初學階段,所以這篇文章仍是使用華語繕打。此幕此景想起自己的阿嬤,那位世界上唯一使用全母語與我說話的人,住的地方據說已經很靠近水星了,而我只能在這看著 hî-á siû-lâi-siû-khì。
整部片改編自椰油國小舞蹈隊的故事,來描寫達悟文化傳承以及年輕一代接受傳統文化的衝突。台灣在長期殖民統治之下,政治力量使得許多族群的文化,無論是原民、閩、客等等,遭訕笑或受辱,更甚者已經瀕臨滅亡。達悟小朋友害怕丟臉,而不願穿上代表他們傳統的丁字褲,正是說明這樣文化自卑的心理狀態。然而面對生育自己的文化怎麼能感到自卑呢?這個自卑是外來統治者強加的,為的是塑造自身才是正統的假象,非我族類皆為蠻夷戎狄。無論是哪個文化族群,對於生養自己的傳統,應該處之泰然,感覺如同回到母親懷抱的溫暖,又怎會唾棄排斥如洪水猛獸。既是如此,到底又是誰給了這張這樣骯髒的標籤,強貼在每個族群的頭上呢?
宜蘭國際綠色影展
這段故事讓我想到前一陣子,心底覺得好像跟小朋友說太少台語了,想要讓小孩多講台語時。一下子操之過急,全台語的對話讓已經習慣在各種環境,包含視聽媒體卡通節目接受到太多華語的小朋友來說無法負荷。於是他一面哭泣一面對我大喊:「我聽不懂啦!」這讓我感到既內疚又憤怒,既無奈又難過。這一喊我仿若接力賽跑中掉棒的選手一般,徬徨無助。我沒有好好的把母語教會給孩子,將來他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什麼人。曾經何時,說台語這件事情在兒時好容易怎麼會變得這麼困難了。幸好,重新調整之後,從頭慢慢訓練逐漸增加家裡的台語使用比例,自己也一方面加緊加強台語讀寫能力,小孩子變得不排斥且願意開始開口用台語與我對話了。我看到了小小的幼苗正在滋長。
影片主軸講述文化受到壓迫而重新找回尊嚴的故事之外,其實也暗埋了不少隱喻。諸如隔代教養問題,或是小孩的父親因為經濟壓力離開蘭嶼來到台灣工作而逐漸放棄自己的家鄉生活,迷失在繁華似錦卻乾枯乏味的都市叢林裡。劇中小孩驚嘆台灣都市有好多路,而原本排斥蘭嶼生活的漢人老師在與這座小島朝夕相處一陣子之後卻說到:「路還是只有一條比較好。」隱喻小孩爸爸的迷失,也暗示唯有堅持繼續傳承傳統文化這條路才能不忘了自己是誰。
還記得神隱少女裡面忘記自己名字的下場嗎?只有記住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是誰,才能走出幽幽暗暗的漫長隧道,否則就只能困在迷惘中一輩子。我很羨慕原、客兩族群已經有原委會與客委會,努力的想要保存流失的文化。我很希望台語人也能夠有台委會。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台語還很強盛,實則外強中乾,若是再無警覺心,下一代的小朋友都只能講的七零八落而漸漸遺失了。正如,太太一位南澳泰雅族的學生,太太有次問他泰雅語的「你好」或「謝謝」怎麼說,學生很困惑的歪頭想了一下還是答不上來。唉,如果等到要過彩虹橋那一天時,連打招呼都不會的話,要祖靈怎麼認證你是個堂堂正正的泰雅勇士呢。
最後,推薦大家有空或是有機會一定要去看這部片。除了欣賞導演鏡頭下的蘭嶼風景之外,下此若你有機會到此一遊時,除了觀光客視角,你還能看到更深的文化傳承問題。也希望無論是台灣哪個族群的人,都要一起努力,讓小孩子學會自己的母語,多用母語,多讓小孩子認識自己的文化,沒有任何一個文化是該躲躲藏藏或是受到鄙視。我們各族群的文化都很美麗,因為我們是「Ilha Formosa」!
《只有大海知道》預告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什麼話想告訴我嗎?歡迎在此留言喔!